1.谁能介绍介绍下AMD和Intel的发展历史 从双核到现在的六核

2.求inter和amd芯片的发展历程,要详细的英文名和中文名,越多越好,要贴近现在流行,实用点的。

3.到2011年cpu发展史

4.cpu的发展史,要详细一些。谢谢!

5.amd的AMD 年表

6.电脑CPU发展史

amd cpu发展史_

11 年,Intel 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 4004,它是一个包含了2300个晶体管的4位CPU。

18年,Intel公司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

18年,Intel还推出了具有 16 位数据通道、内存寻址能力为 1MB、最大运行速度 8MHz 的8086, 并根据外设的需求推出了外部总线为 8 位的 8088, 从而有了 IBM 的 XT 机。

1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是第一块成功用于个人电脑的CPU。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仅仅是1MB内存。

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

1982年,Intel推出80286芯片,它比808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在CPU的内部集成了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从12.5MHz发展到33MHz。

1989 年,80486 横空出世,它第一次使晶体管集成数达到了 120 万个,并且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执行 2 条指令。

2004 奔四处理器开始占据市场的主流地位。

2006 AMD?速龙64*2处理器占主流地位。

2007年?酷睿四核第一次出现在市场上。

2008年intel诞生720与820处理器。

2010年 I3与I5处理器诞生。

2010年9月 全世界尚未发布的消息,amd六核已经开始供应。

2011年 I7 980X处理器即将退市。

2013年Intel在IvyBridge发布后仅一年发布了新的Haswell架构。

2015年Intel发布了下一代产品Skylake架构。

扩展资料

cpu的发展现状:

据中科院计算所介绍,“十一五”期间,中科院计算所将研制多核的龙芯3?号,可用来研制生产高性能的计算机和服务器,进一步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现在龙芯系列研发和推广的重点依然是龙芯2?号产品。

与此同时也末放弃龙芯1号和3?号的继续研发,龙芯家族的各号产品嵌入式系统(龙芯1号)、PC?机(龙芯2?号)和服务器(龙芯3?号)研发将齐头并进。面对中国这个潜力广阔的大市场,龙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合理地找准市场地位,如何发挥其产品的技术优势并加大应用推广的力度,是目前龙芯处理所需要做的。目前单核心处理器已经走到尽头,在国外双核心被Intel?和AMD?确定为下步发展项目。

双核处理器的应用环境已经颇为成熟,大多数操作系统已经支持并行处理,许多新或即将发布的应用软件都对并行技术提供了支持,双核处理器一旦上市,系统性能的提升将能得到迅速的提升,整个软件市场其实已经为多核心处理器架构提供了充分的准备。

在单一处理器上安置两个或更多强大的计算核心的创举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多核心处理器可以为战胜今天的处理器设计挑战提供一种立竿见影、经济有效的技术———降低随着单核心处理器的频率(即“时钟速度”)的不断上升而增高的热量和功耗。

Intel?酷睿i7?2600K(盒)用全新的32nm制程,基于四核八线程设计,默认主频为3.4GHz,在第二代睿频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最高自动超频至3.8GHz,此外,它还是不锁倍频的“K”系列处理器,可以轻松提升处理器的倍频来实现更高频率。

拥有1MB二级缓存和高达8MB的L3高速智能缓存,另外,Intel?酷睿i7?2600K(盒)内部还融合了用32nm制程的HD?Graphics?3000显示核心,默认频率为850MHz,根据负载情况可以动态调至最高1350MHz。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cpu发展史

谁能介绍介绍下AMD和Intel的发展历史 从双核到现在的六核

不知道你说的是厂商呢 还是它的产品 都说一下吧 说起AMD不能不提它的冤家对头INTER

Intel与AMD的竞争似乎从他们成立之初就已经注定。

1968年,Intel公司成立,随后1969年,AMD公司开始正式营业。两家公司的“斗争”由此开始。11年,Intel研制的4004作为第一款微处理器开启了微型计算机发展的大门。

18年,Intel出产第一颗16位微处理器8086,同时英特尔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人们将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 x86指令集,该指令系统沿用至今。

接触电脑比较早的人,一定知道早期的计算机表示方法都是按照X86指令集定义,比如286、386、486。当时各个公司出品的CPU都是一个名称,只是打的厂牌不同。

在微处理器发展初期,Intel提出的X86体系处理器远没有现在风光,当时IBM和苹果公司都推出了微处理器产品,在结构体系上互不相同,但性能差距不大,当时Intel对于AMD以及当时Cyrix等公司的态度十分微妙。一方面他们推出的产品和Intel的产品完全兼容,在市场上对其产品销售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Intel也在借助这些公司的产品稳固X86体系的地位。

在Intel与AMD发展的初期,两家公司还有过鲜为人知的合作关系,为X86体系地位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286 、386的不断推出,特别是到486的时代,x86体系已经雄霸民用微处理器市场,IBM只有在服务器市场坚守着自己的领地,苹果被限制在了某些专业领域维持其独特的风格。

在这段时间人们对于处理器的品牌概念十分淡漠,当时的消费者只知道购买的的康柏的486或者IBM的486,并不关心处理器的Intel还是AMD。Intel凭借标准提出者的身份,一直是新产品的首发者,并且在市场份额上保持着老大的地位。AMD只能跟在对手背后以完全兼容作为生存的标准,更像是一家生产厂,在竞争上也只能以低价作为俄日裔的手段,这也是为什么AMD一直以来跟人的感觉都是一个“高性价比”品牌,其实就是低价产品的美化说法。

被迫改变

1993年,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在这一年,Intel一改以往的产品命名方式,对于人们认为该命名为586的产品,注册了独立的商标——Pentium(奔腾)。此举不仅震惊了市场,更是给了AMD当头一棒,AMD到了必须走一条新路的时刻。

从Pentium(奔腾)开始,Intel的宣传攻势不断加强,当时提出的“Intel Inside”口号,现在已经深入人心,经历了Pentium II(奔腾2)和Pentium III(奔腾3)两代产品,Intel已经成为微处理器市场的霸主,一直同AMD并肩作战的Cyrix公司在Intel的强势下无奈选择下嫁VIA公司,退出了市场竞争。

面对Intel的Pentium(奔腾)系列处理器,AMD在产品上虽有K5、K6等系列对抗,但从性能上一直难与Intel抗衡,只有凭借低廉的价格在低端市场勉强维持生计,眼看着Intel不断扩大其市场占有率。作为一家科技公司,AMD终于醒悟单纯的价格并不能使其产品得到用户的认可,拥有技术才是关键。

1999年,AMD推出了Athlon系列处理器,一举赢得了业界与消费者的关注,AMD彻底摆脱了自己跟随着的身份,腰身成为敢与Intel争锋的挑战者。也是在这一年,Intel放弃了使用多年的处理器接口规格,AMD也第一次没有跟随Intel的变化,一直沿用原有接口规格,标志着AMD与Intel的竞争进入了技术时代。

新的开始

从Athlon开始,AMD似乎找到了感觉,接连在技术上与Intel展开竞争,率先进入G时代,无疑是这一段交锋中,AMD最值得骄傲的一点。在比拼主频的这段时间,不仅让对手再不敢小觑这个对手,也让消费者认识了AMD,市场份额虽然还处在绝对劣势,但是在很多的调查中,AMD已经一举超过Intel成为消费者最关心的CPU品牌。

接下来AMD发起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势,在Intel推出奔奔腾4在主频上与AMD拉开距离后,AMD极力宣传CPU效能概念,在稳住市场的同时还概念了消费者盯住主频的消费习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AMD首先提出了64位的概念,打了Intel一个措手不及。当时64位技术还仅限于高端服务器处理器产品,在民用领域推行64位技术,使AMD第一次作为技术领先者在竞争中取得主动。Intel当时十分肯定地说,64位技术进入民用市场最少还要几年时间,但是1年后,面对市场趋势不得不匆忙宣布推出64位处理器。

在这次64位的比拼中,AMD无论在时间还是技术上都占有明显优势,可惜天公不作美,由于微软公司的拖沓比预计晚了一年半的时间才推出支持64位的操作系统,而此时Intel的64微处理器也“恰好”上市了,AMD得到了一片叫好声但是“票房”惨淡,所幸AMD也许早料到了这一点,其向下兼容的64位技术在32位应用中性能不俗,没有落得更大遗憾。

在64位没有取得先机的Intel,在双核处理器上再下文章,领先AMD一个月推出双核产品。AMD现在早已不是当初那个跟在人后的小公司,在推出自己的双核产品后,抛出了真双核的辩论。

更令业界震惊的是2005年6月底,AMD毅然把Intel告上了法庭,直指对手垄断行业。对于这场官司的胜负暂且不论,AMD的这种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不再依靠跟随对手,不再依靠低价抢占市场,AMD现在要求的事平等,是站在同一赛场上的对手。

在法庭外的市场上,AMD再一次拿起了价格这柄利器。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主频竞争发展缓慢,因而Intel公司和AMD公司之间几乎没有进行过大幅度的降价竞争。但是随着双核处理技术的发展,两家公司与业内的其他竞争对手都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产品价格重新成为了Intel公司与AMD公司争夺市场的主要战场。

市场调研机构Mercury Research公布的x86处理器市场2005年第一季调查。结果表示Intel还是这个市场的头龙占市场81.7%,比上季下降0.5%,而AMD为16.9%上升了0.3%,在战斗中两个对手都在不断成长,似乎AMD要走的路还要更远一点。

产品对比

AMD与Intel的产品线概述

AMD目前的主流产品线按接口类型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基于Socket 754接口的中低端产品线和基于Socket 939接口的中高端产品线;而按处理器的品牌又分为Sempron、Athlon 64、Opteron系列,此外还有双核的Athlon 64 X2系列,其中Sempron属于低端产品线,Athlon 64,Opteron和Athlon 64 X2属于中高端产品线。这样看来,AMD家族同一品牌的处理器除了接口类型不同之外,同时还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核心,这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可以说AMD现在的产品线是十分混乱的。与AMD复杂的产品线相比,Intel的产品线可以说是相当清晰的。Intel目前主流的处理器都用LGA 775接口,按市场定位可以分成低端的Celeron D系列、中端的Pentium 4 5xx系列和高端的Pentium 4 6xx系列、双核的Pentium D系列。除了Pentium D处理器以外,其他目前在市面上销售的处理器都是基于Prescott核心,主要以频率和二级缓存的不同来划分档次,这给了消费者一个相当清晰的印象,便于选择购买。(鉴于目前市场上销售的CPU产品都已经全面走向64位,32位的CPU无论在性能或者价格上都不占优势,因此我们所列举的CPU并不包括32位的产品。同样道理,AMD平台的Socket A接口和Intel的Socket 478接口的产品都已经在两家公司的停产列表之上,而AMD的Athlon 64 FX系列和Intel的Pentium XE/EE系列以及服务器领域的产品也不容易在市面上购买到,因此也不在本文谈论范围之内。)

2. AMD与Intel产品线对比

双核处理器可以说是2005年CPU领域最大的亮点。毕竟X86处理器发展到了今天,在传统的通过增加分支预测单元、缓存的容量、提升频率来增加性能之路似乎已经难以行通了。因此,当单核处理器似乎走到尽头之际, Intel、AMD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自家的双核处理器解决方案:Pentium D、Athlon 64 X2!

所谓双核处理器,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块CPU基板上集成两个处理器核心,并通过并行总线将各处理器核心连接起来。双核其实并不是一个全新概念,而只是CMP(Chip Multi Processors,单芯片多处理器)中最基本、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一种类型。

处理器协作机制:

AMD Athlon 64 X2

Athlon 64 X2其实是由Athlon 64演变而来的,具有两个Athlon 64核心,用了独立缓存的设计,两颗核心同时拥有各自独立的缓存,而且通过“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统请求接口,简称SRI)使Athlon 64 X2两个核心的协作更加紧密。SRI单元拥有连接到两个二级缓存的高速总线,如果两个核心的缓存数据需要同步,只须通过SRI单元完成即可。这样子的设计不但可以使CPU的开销变小,而且有效的利用了内存总线,不必占用内存总线。

Pentium D

与Athlon 64 X2一样,Pentium D两个核心的二级高速缓存是相互隔绝的,不过并没有专门设计协作的接口,而只是在前端总线部分简单的合并在一起,这种设计的不足之处就在于需要消耗大量的CPU周期。即当一个核心的缓存数据更改之后,必须将数据通过前端总线发送到北桥芯片,接着再由北桥芯片发往内存,而另外一个核心再通过北桥读取该数据,也就是说,Pentium D并不能像Athlon 64 X2一样,在CPU内部进行数据同步,而是需要通过访问内存来进行同步,这样子就比Athlon 64 X2多消耗了一些时间。

二级缓存对比:

二级缓存对于CPU的处理能力影响不小,这一点可以从同一家公司的产品线上的高低端产品当中明显的体现出来。二级缓存做为一个数据的缓冲区,其大小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越大的缓存也就意味着所能容纳的数据量越多,这就大大地减轻了由于总线与内存的速度无法配合CPU的处理速度,而浪费了CPU的。

事实上也证明了,较大的高速缓存意味着可以一次交换更多的可用数据,而且还可以大大降低高速缓存失误情况的出现,以及加快数据的访问速度,使整体的性能更高。

就目前而言,AMD的CPU在二级高速缓存的设计上,由于制造工艺的原因,还是比较小,高端的最高也只达到2M,不少中低端产品只有512K,这对于数据的处理多多少少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处理的数据量较大的时候。Intel则相反,在这方面比较重视,如Pentium D核心内部便集成了2M的二级高速缓存,这在处理数据的时候具有较大的优势,在高端产品中,甚至集成4M的二级高速缓存,可以说是AMD的N倍。在一些实际测试所得出来的数据也表明,二级缓存较大的Intel分数要高于二级缓存较小的AMD不少。

内存架构对比:

由Athlon 64开始,AMD便开始用将内存控制器集成于CPU内核当中的设计,这种设计的好处在于,可以缩短CPU与内存之间的数据交换周期,以前都是用内存控制器集成于北桥芯片组的设计,改成集成于CPU核心当中,这样一来CPU无需通过北桥,直接可以对内存进行访问操作,在有效的提高了处理效率的同时,还减轻了北桥芯片的设计难度,使主板厂商节约了成本。不过这种设计在提高了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麻烦,一个是兼容性问题,由于内存控制器集成于核心之内,不像内置于北桥芯片内部,兼容性较差,这就给用户在选购内存的时候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内存兼容性较差之外,由于用核心集成内存控制器的缘故,对于内存种类的选择也有着很大的制约。就现在的内存市场上来看,很明显已经像DDR2代过渡,而到目前为止Athlon 64所集成的还只是DDR内存控制器,换句话说,现有的Athlon 64不支持DDR2,这不仅对性能起到了制约,对用户选择上了造成了局限性。而Intel的CPU却并不会有这样子的麻烦,只需要北桥集成了相应的内存控制器,就可以轻松的选择使用哪种内存,灵活性增强了不少。

还有一个问题,如若用户用集成显卡时,AMD的这种设计会影响到集成显卡性能的发挥。目前集成显卡主要是通过动态分配内存做为显存,当用AMD平台时,集成在北桥芯片当中的显卡核心需要通过CPU才能够对内存操作,相比直接对内存进行操作,延迟要长许多。

平台带宽对比:

随着主流的双核处理器的到来,以及945、955系列主板的支持,Intel的前端总线将提升到1066Mhz,配合上最新的DDR2 667内存,将I/O带宽进一步提升到8.5GB/S,内存带宽也达到了10.66GB/S,相比AMD目前的8.0GB/S(I/O带宽)、6.4GB/S(内存带宽)来说,Intel的要远远高出,在总体性能上要突出一些。

功耗对比:

在功耗方面,Intel依然比较AMD的要稍为高一些,不过,近期的已经有所好转了。Intel自推出了Prescott核心,由于用0.09微米制程、集成了更多的L2缓存,晶体管更加的细薄,从而导致漏电现象的出现,也就增加了漏电功耗,更多的晶体管数量带来了功耗及热量的上升。为了改进Prescott核心处理器的功耗和发热量的问题,Intel便将以前应用于移动处理器上的EIST(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移植到目前的主流Prescott核心CPU上,以保证有效的控制降低功耗及发热量。

而AMD方面则加入了Cool ‘n’ Quiet技术,以降低CPU自身的功耗,其工作原理与Intel的SpeedStep动态调节技术相似,都是通过调节倍频等等来实现降低功耗的效果。

实际上,Intel的CPU功率之所以目前会高于AMD,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内部集成的晶体管远远要比AMD的CPU多得多,再加上工作频率上也要比AMD的CPU高出不少,这才会变得功率较大。不过在即将来临的Intel新一代CPU架构Conroe,这个问题将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其实Conroe是由目前的Pentium M架构变化而来的,它延续了Pentium M的绝大多数优点,如功耗更加低,在主频较低的情况下已然能够获得较好的性能等等这些。可以看出,未来Intel将把移动平台上的Conroe移植到桌面平台上来,取得统一。

流水线对比:

自踏入P4时代以来,Intel的CPU内部的流水线级要比AMD的高出一些。以前的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的流水线为20级,相对于当时的PIII或者Athlon XP的10级左右的流水线来说,增长了几乎一倍。而目前市场上用Proscott核心CPU流水线为31级。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何要加长流水线呢?其实流水线的长短对于主频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流水线越长,频率提升潜力越大,若一旦分支预测失败或者缓存不中的话,所耽误的延迟时间越长,为此在Netburst架构中,Intel将8级指令获取/解码的流水线分离出来,而Proscott核心有两个这样的8级流水线,因此严格说起来,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有28级流水线,而Proscott有39级流水线,是现在Athlon 64(K8)架构流水线的两倍。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较长流水线不足之处,不过,是否有了解过较长流水线的优势呢?在NetBurst流水线内部功能中,每时钟周期能够处理三个操作数。这和K7/K8是相同的。理论上,NetBurst架构每时钟执行3指令乘以时钟速度,便是最后的性能,由此可见频率至上论有其理论基础。以此为准来计算性能的话,则K8也非NetBurst对手。不过影响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分支预测失败、缓存不中、指令相关性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每个CPU都会遇到,只是各种解决方法及效果存在着差异而已。而NetBurst天生的长流水线既是它的最大优势,也是它的最大劣势。如果一旦发生分支预测失败或者缓存不中的情况,Prescott核心就会有39个周期的延迟。这要比其他的架构延迟时间多得多。不过由于其工作主频较高,加上较大容量的二级高速缓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NetBurst架构的不足之处。不过流水线的问题在Intel的新一代CPU架构Conroe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这样子以来,大容量的高速缓存,以及较低的流水线,配合双核心设计,使得未来的Intel CPU性能更加优异。

“真双核”

在双核处理器推广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AMD宣扬自己的双核Opteron和Athlon-64 X2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双核处理器准则,并隐晦地表示Intel双核处理器只是“双芯”,暗示其为“伪双核”,声称自己的才是“真双核”,真双核在外界引起了争议,也为消费者的选择带来了不便。

AMD认为,它的双核之所以是“真双核”,就在于它并不只是简单地将两个处理器核心集成在一个硅晶片(或称DIE)上,与单核相比,它增添了“系统请求接口”(System Request Interface,SRI)和“交叉开关”(Crossbar Switch)。它们的作用据AMD方面介绍应是对两个核心的任务进行仲裁、及实现核与核之间的通信。它们与集成的内存控制器和HyperTransport总线配合,可让每个核心都有独享的I/O带宽、避免争抢,实现更小的内存延迟,并提供了更大的扩展空间,让双核能轻易扩展成为多核。

与自己的“真双核”相对应,AMD把英特尔已发布的双核处理器——奔腾至尊版和奔腾D处理器用的双核架构称之为“双芯”。AMD称,它们只是将两个完整的处理器核心简单集成在一起,并连接到同一条带宽有限的前端总线上,这种架构必然会导致它们的两个核心争抢总线、从而影响性能,而且在英特尔这种双核架构上很难添加更多处理器核心,因为更多的核心会带来更为激烈的总线带宽争抢。

而根据前面我们提到CMP的概念,笔者认为英特尔和AMD的双核处理器,以及它们未来的多核处理器实际上都属于CMP架构。而对双核处理器的架构或标准,业界并无明确定义,称双核处理器存在“真伪”纯属AMD的一家之言,是一种文字游戏,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目前业界对双核处理器的架构并没有共同标准或定义,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真伪之分。CMP的原意就是在一个处理器上集成多个处理器核心,在这一点上AMD与英特尔并无分别,不能说自己的产品集成了仲裁等功能就是“真双核”,更没有理由称别人的产品是“双芯”或“伪双核”。此外在不久前AMD举办的“我为双核狂”的活动中,有不少玩家指出,AMD的双核处理器在面对多任务环境下,无法合理分配CPU运算,导致运行同样的程序却会得到不同的时间,AMD的双核并不稳定。从不少媒体的评测还可以看到,AMD的双核在单程序运行的效率要高于Intel处理器,但是在多任务的测试中则全面落后!

由此可见,对于真双核之说,笔者认为只是一种市场的抄作,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性能表现。从真正的双核应用上来看(双核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各种程序的同时运行,即多程序同时运行的要求),Intel的双核更符合多程序的发展需求。

高性能的基石——Intel及AMD平台对比

二、高性能的基石——Intel及AMD平台对比

看完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无论Intel还是AMD都提供了丰富的产品,而至于二者在处理器架构上的优劣毕竟不是片言只字可以言明,也不可以片面的说谁的架构更为优胜,因为二者都有各自的优势之处,也有其不足。但无论如何,对于CPU来说,一个产品优秀与否,性能如何,都必须要有其发挥的平台,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两家产品的主流平台。

1. 平台对比之Intel篇

在刚过去的2005年中,Intel处理器在产品规格与规划两方面对整个芯片技术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用户的最终选择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尽管LGA775接口较脆弱的问题曾一度过引发争议,但桌面级CPU从Socket 478向LGA 775过渡已是不可逆转;其次,处理器的FSB频率再一次被拉高,1066MHz已成为新一代处理器的标准;再次,双核CPU的上市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普及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与之对应,第一代LGA 775接口芯片组——Intel 915/925系列已是昨日黄花,945/955系列已经作为新的主流取而代之。集成HD音效技术、双通道DDR2内存架构、千兆网卡、SATA2技术,RAID5等一系列过去只能在高端主板上才有的技术现在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在PCI-E显卡接口已经成为市场主流的时候,市场上有了更多的厂商加入其中,Intel芯片组一家独大的情况已经有所改变,NVIDIA和ATI都推出了相应产品,功能规格毫不逊色;VIA和SIS等台系厂商也有其“特色产品”,市场空前繁荣。 Intel Intel处理器搭配Intel芯片组一向是DIYer的首选。2005年,Intel沿袭了其一贯的特点:新品推出速度快,档次定位明确,新技术大量使用等等。目前Intel的高端桌面芯片组当属955X和5X系列,作为高端产品,955X具备了945系列的主要功能,但抛弃了过时的533MHz FSB。加之其支持8GB内存、ECC校验技术和内存加速技术,这些特点令其与主流产品拉开了距离。5X则是955X的加强版,可以完美支持Intel所有桌面处理器,包括Pentium EE。更重要的是支持双PCI-E 8X显卡并行技术。925X/XE是上一代的高端产品,但由于缺乏对双核心的支持,令其瞬间失势。

主流市场一向是Intel的中流砥柱。945系列是其巩固这一市场的利器,包括945P/PL/G/GZ等型号,分别用于不同需求的用户。945系列支持FSB 533-1066的处理器,包括Celeron D、Pentium 4和Pentium D等在内的Intel主流CPU,945系列已全面转向DDR2,并支持Intel Flex Memory技术,可使不同容量的内存构成双通道模式,兼容性得以提高。

随着945系列的大量铺货,曾经的主流产品915系列不可避免的被推到低端市场。915系列包括915P/PL/G/GV/GL五种型号,针对不同的用户,但目前该系列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货,售价与945系列相差也不是太大,而且也传言Intel即将将其停产,故不推荐购买。

NVIDIA目前NVIDIA发布的Intel平台的芯片组有NF4 SLI IE,NF4 SLI XE,NF4 Ultra等几款,都是作为中高端产品出现在市场的,其中的NF4 SLI IE更是第一个把NVIDIA在AMD平台上无限风光的SLI技术引入了INTEL平台,让INTEL平台也能实现双显卡运作的模式。而更具革命性的是,NF4 SLI IE芯片组在打开双显卡模式的时候,能够运行在PCI-E 16X+16X的高显示带宽之上,性能提升效果更加明显。这样的技术优势,即便是说AMD平台上的NF4 SLI芯片组也已经难以实现(NF4 SLI只能打开PCI-E 8X+8X的带宽),缺乏技术授权的众INTEL芯片组更是无可奈何。

ATI目前ATI在Intel平台的主力芯片组是Radeon Xpress 200 For Intel platforms系列,而支持交火技术的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则定位高端。Radeon Xpress 200 For Intel platforms芯片组的主板用南北桥分离设计,包括RS400、RC400、RC410和RXC410四款产品。北桥集成X300显示核心,并具备Intel平台的几乎所有主流技术支持,兼容性十分强大。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在Intel平台的产品称作RD400,基本架构与RS400相仿,最大的特点是支持ATI的CrossFire显卡并行技术。但ATI的自家的南桥功能有限,众多厂商会用ULi M1573/1575替代作为折衷方案。

VIA、SIS VIA和SiS在Intel平台也是有相当资历的元老级芯片组生产商,二者主要为Intel平台提供中低端的产品。VIA目前在Intel平台的主要产品有PT880 PRO和PT894,集成显卡的最新产品为P4M890。SiS则提供SiS 656/649等产品。 2. 平台对比之AMD篇

随着K7核心退出历史舞台,K8处理器已经顺利完成过渡。与此同时,Socket 754和Socket 939平台也发生着分化——Socket939定位于主流桌面和入门级服务器市场,Socket 754则定位于低端平台。与之搭配的芯片组延续着显示核心市场的明争暗斗——NVIDIA于ATI的大战愈演愈烈,加上久经沙场的VIA和SiS,AMD处理器配套芯片组市场从未如此热闹。

NVIDIA

NVIDIA是AMD平台中芯片组最多的一家厂商,从集成显示核心的入门级产品到支持显卡并行技术的高端产品都可以找到NVIDIA的身影。可以说NVIDIA芯片组是AMD平台中占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产品,也是众多DIYer眼中AMD处理器的最佳搭档。

目前NVIDIA在AMD平台的芯片组包括NF4-4X、NF4标准版、NF4 Ultra、NF4 SLI以及整合图形核心的C51系列。其中NF4-4X主要用Socket 754接口,针对低端及入门级用户,主要搭配Socket 754接口的Sempron和Athlon 64处理器。NF4 Ultra和NF4 SLI则主要用Socket 939接口,针对中高端用户。其中部分产品更是用料十足,配置豪华,是骨灰级玩家的选择。C51系列包括C51G(GeForce 6100)和C51PV(GeForce 6150)两种北桥芯片,搭配nForce 410 MCP和nForce 430 MCP两种南桥,为AMD提供整合显示芯片的主板。其集成的显示芯片性能已经不再是鸡肋,紧跟主流显卡脚步。

ATI

ATI作为NVIDIA在显卡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在AMD平台中的角色也非常强,但竞争力就要比在显卡市场下降不少。作为对NVIDIA SLI技术的回应,ATI推出了Crossfie芯片组与之抗衡,而且其双显卡并行的限制比SLI要宽松很多, Crossfie技术对游戏的兼容性很好,几乎每款游戏都可以从中获得性能提升。但目前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Crossfie主板远没有SLI的多,ATI在这方面推广力度似乎不够。此外在中低端市场,ATI提供了Radeon Xpress 200系列,包括整合显示核心的RS480/482和用独立显卡的RX480,支持单PCI-E x16显卡插槽,支持两个以上的SATA接口,支持千兆网卡,性能中规中举。

平台综述

目前市场上Intel和AMD平台的主要产品都已经略为介绍,我们可以看到,AMD处理器目前使用的芯片组绝大多数由其合作伙伴设计,比如nVidia、ATI、VIA等等,他们设计好后再找其他企业代工生产。这样一来,AMD在实际的市场操作方面就有很多困难,比如说在平台的整体价格控制方面无法做到统一调控,另外很可能会出现主板供应跟不上CPU的市场出货率,或者大于CPU的供应量等等。虽然AMD本身也有配合自己产品的平台,但是高昂的成本、不实用的功能也只能使它成为评测室中的一道风景。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AMD的主流处理器产品拥有Socket 754和Socket 939两个平台,而在两个平台的产品针对不同的消费者

求inter和amd芯片的发展历程,要详细的英文名和中文名,越多越好,要贴近现在流行,实用点的。

Intel在市场方面做得更好,在很久以前,微处理器刚出来的时候Intel就抓住了机会或者说取得了先机,成为领头羊,后来靠P4品牌赢得了很大的名声,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经济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微处理器厂商,有钱自然就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创新和研发,形成良性循环。

1:amd速龙双核在当时确实很成功,相对Intel的PD,频率低,效率高,功耗也低,后来06年Intel推出了全新的酷睿架构,核心效率比AMD的k8双核还好一些,而且功耗也低一些,虽然价格高一些,但是Intel的品牌效应那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大力的宣传和实际的体验,重新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信任,尤其是原来Intel的拥护者。

2:刚开始的酷睿2四核是Q6系列,和酷睿2双核一样的架构,虽然是两个双核简单的做在一起的,但是通过各种评测来看,效率依然很高,而羿龙一代虽然架构有更新到K10,但是仍然没有很大的提升,加之工艺和功耗控制问题,主频不高,最高的x4 9950才2.6G,综合性能和Q6600差不多,仅相当于现在的入门四核x4 620.

后来的羿龙II四核和频率差不多的Q8,Q9系列性能还是比较接近的,如x4 945和Q9550,但是便宜很多,性价比高,当然满载的功耗也高一些,另外各软件对他们的优化对性能的影响有多大不太清楚。

3:因为现在大部分软件对多核的支持不好,就是运行时不能把任务分给多个核心同时运算,所以在很多日常应用上AMD的六核不如Intel的四核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编辑,3D设计,一些大型游戏等方面,六核比四核好,适合那些追求性价比的多线程的专业用户。

4:AMD不会破产的,虽然在桌面和移动领域Intel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但是在商用的服务器领域,AMD还是很有作为的,为市场提供很多比Intel性价比和能耗比更高的高性能产品。

到2011年cpu发展史

公司概览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 超威半导体 注释:Micro为微小之意 但是AMD公司为自己的中文命名是超威半导体 所以也可称为超微半导体 这里使用的是官方说法) 成立于 1969 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桑尼维尔。 AMD 公司专门为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电子行业设计和制造各种创新的微处理器、闪存和低功率处理器解决方案。 AMD 致力为技术用户——从企业、机构到个人消费者——提供基于标准的、以客户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其在CPU市场上的占有率仅次于Intel。

AMD 在全球各地设有业务机构, 在美国、中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设有制造工厂,并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设有销售办事处,拥有超过 1.6万名员工 。 2004 年, AMD 的销售额是 50 亿美元。

AMD 有超过 70% 的收入都来自于国际市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公司在美国纽约股票上市,代号为 AMD。

业务发展

在 AMD,坚持“客户为本 推动创新”的理念,这是指导 AMD 所有业务运作的核心准则。

AMD与客户建立了成功的合作关系,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AMD与技术领袖开展了密切的合作,以开发下一代解决方案,拓展全球市场和推广 AMD 的品牌;我们还与一些以克服艰巨困难并依靠技术获得成功的世界级领先者建立了合作关系。

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超过 2,000 家软硬件开发商、 OEM 厂商和分销商宣布支持AMD64位技术。 在福布斯全球 2000 强中排名前 100 位的公司中, 75% 以上在使用基于 AMD 皓龙? 处理器的系统运行企业应用,且性能获得大幅提高。

AMD 的产品系列

计算产品

对于需要高性能计算和 IT 基础设施的企业用户来说, AMD 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

1981年,AMD 287 FPU ,使用Intel 80287核心。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性能与Intel 80287基本相同。也是迄今为止AMD

公司 唯一生产过的FPU产品,十分稀有。

AMD 8080(14年)、8085(16年)、8086(18年)、8088(19年)、80186(1982年)、80188、80286微处理器,使用Intel 8080核心。产品的市场定位和性能与Intel同名产品基本相同。

AMD 386(1991年)微处理器,核心代号P9,有SX和DX之分,分别与Intel 80386SX和DX相兼容的微处理器。AMD 386DX与Intel 386DX同为32位处理器。不同的是AMD 386SX是一个完全的16位处理器,而Intel 386SX是一种准32位处理器----内部总线32位,外部16位。AMD 386DX的性能与Intel 80386DX相差无己,同为当时的主流产品之一。AMD也曾研发了386 DE等多种型号基于386核心的嵌入式产品。

AMD 486DX(1993年)微处理器,核心代号P4,AMD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代486产品。而后陆续推出了其他486级别

的产品,常见的型号有:486DX2,核心代号P24;486DX4,核心代号P24C;486SX2,核心代号P23等。其它

衍生型号还有486DE、486DXL2等,比较少见。AMD 486的最高频率为120MHz(DX4-120),这是第一次在频率上超越了强大的竞争对手Intel。

AMD 5X86(1995年)微处理器,核心代号X5,AMD公司在486市场的利器。486时代的后期,TI(德州仪器)推出了高性价比的TI486DX2-80,很快占领了中低端市场,Intel也推出了高端的Pentium系列。AMD为了抢占市场的空缺,便推出了5x86系列CPU(几乎是与Cyrix 5x86同时推出)。它是486级最高频的产品----33*4、133MHz,0.35微米制造工艺,内置16KB一级回写缓存,性能直指Pentium75,并且功耗要小于Pentium。

AMD K5(19年)微处理器,19年发布。因为研发问题,其上市时间比竞争对手Intel的"经典奔腾"晚了许多,再加上性能并不十分出色,这个不成功的产品一度使得AMD的市场份额大量丧失。K5的性能非常一般,整数运算能力比不上Cyrix 6x86,但比"经典奔腾"略强;浮点预算能力远远比不上"经典奔腾",但稍强于Cyrix 6x86。综合来看,K5属于实力比较平均的产品,而上市之初的低廉的价格比其性能更加吸引消费者。另外,最高端的K5-RP200产量很小(惯例吧:)并且没有在中国大陆销售。

AMD K6(19年)处理器是与Intel PentiumMMX同档次的产品。是AMD在收购了NexGen,融入当时先进的NexGen

686技术之后的力作。它同样包含了MMX指令集以及比Pentium MMX整整大出一倍的64KB的L1缓存!整体比

较而言,K6是一款成功的作品,只是在性能方面,浮点运算能力依旧低于Pentium MMX。

K6-2(1998年)系列微处理器曾经是AMD的拳头产品,现在我们称之为经典。为了打败竞争对手Intel,AMD K6-2系列微处理器在K6的基础上做了大幅度的改进,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入了对"3DNow!"指令的支持。"3DNow!"指令是对X86体系的重大突破,此项技术带给我们的好处是大大加强了计算机的3D处理能力,带给我们真正优秀的3D表现。当你使用专门为"3DNow!"优化的软件时就能发现,K6-2的潜力是多么的巨大。而且大多数K6-2并没有锁频,加上0.25微米制造工艺带给我们的低发热量,能很轻松的超频使用。也就是从K6-2开始,超频不再是Intel的专有名词。同时,.K62也继承了AMD一贯的传统,同频型号比Intel产品价格要低25%左右,市场销量惊人。K6-2系列上市之初使用的是"K6 3D"这个名字("3D"即"3DNow!"),待到正式上市才正名为"K6-2"。正因为如此,大多数K6 3D为ES(少量正式版,毕竟没有量产:)。K6 3D曾经有一款非标准的250MHz产品,但是在正式的K6-2系列中并没有出现。K6-2的最低频率为200MHz,最高达到550MHz。

AMD于1999年2月推出了代号为"Sharptooth"(利齿)的K6-3(1998年)系列微处理器,它是AMD推出的最后一款支持Super架构和CPGA封装形式的CPU。K6-3用了0.25微米制造工艺,集成256KB二级缓存(竞争对手Intel的新赛扬是128KB),并以CPU的主频速度运行。而曾经Socket 7主板上的L2此时就被K6-3自动识别为了L3,这对于高频率的CPU来说无疑很有优势,虽然K6-3的浮点运算依旧差强人意。因为各种原因,K6-3投放市场之后难觅踪迹,价格也并非平易近人,即便是更加先进的K6-3+出现之后。

用直连架构的 AMD 皓龙(Operon)? 处理器可以提供领先的单核和双核技术。 使IT管理员能够在同一服务器上运行32位与64位应用软件,前提是该服务器使用的是64位操作系统。

AMD 速龙(Athlon64),又叫阿斯龙? 64 处理器可以为企业的台式电脑用户提供卓越的性能和重要的投资保护。

AMD 双核速龙? 64(AthlonX2 64 )处理器可以提供更高的多任务性能,帮助企业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

AMD 炫龙? 64(Turion64) 移动计算技术可以利用移动计算领域的最新成果,提供最高的移动办公能力,以及领先的 64 位计算技术。

AMD 闪龙?(Sempron64) 处理器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出色的性价比,而且可以提高员工的日常工作效率。

AMD 羿龙?(Phoenom)处理器 全新架构的4核处理器,进一步满足用户需求(在命名中取消“64”,因为现今的CPU都是64位的,不必再标明)。

对于消费者, AMD 也提供全系列 64 位产品

AMD 双核速龙? 64 处理器可以让用户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包括业务应用和、照片编辑,内容创建和音频制作等)。这些强大的功能使其成为那些即将上市的新型媒体中心的最佳选择。

AMD 速龙? 64 处理器具有出色的功能和性能,可以提供栩栩如生的数字媒体效果――包括音乐、、照片和 DVD 等。

AMD 雷鸟? (Thunderbird)处理器

AMD 毒龙? (Duron)处理器可以说是雷鸟的精简便宜版,架构和雷鸟处理器一样,其差别除了时脉较低之外,就是内建的L2 Cache,只有64K 。

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轻薄型笔记本电脑领略 64 位性能的消费者, AMD 炫龙? 64 移动计算技术可以在不影响性能的情况下提供安全的移动办公能力。

对于那些希望获得最佳性价比的消费者, AMD 闪龙? 处理器可以提供从文字处理到照片浏览的各种常用功能。

嵌入式解决方案

AMD 的嵌入式解决方案以个人电脑以外的上网设备为目标市场,锁定的目标产品包括平板电脑、汽车导航及系统、家庭与小型办公室网络产品以及通信设备。AMD Geode? 解决方案系列不仅包括基于x86的嵌入式处理器,还包括多种系统解决方案。AMD 的一系列 Alchemy? 解决方案有低功率、高性能的 MIPS? 处理器、无线技术、开发电路板及参考设计套件。随着这些新的解决方案相继推出,AMD 的产品将会更加多元化,有助确立 AMD 在新一代产品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INTEL微处理器的里程碑

11 年: 4004 微处理器

4004 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一款微处理器。这一突破性的重明不仅成为 Busicom 计算器强劲的动力之源,更打开了让机器设备象个人电脑一样可嵌入智能的未来之路。

12 年: 8008 微处理器

8008 处理器拥有相当于 4004 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无线电电子学》 杂志 1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种用了 8008 处理器的设备 Mark-8,它是首批为家用目的而制造的电脑之一——不过按照今天的标准,Mark-8 既难于制造组装,又不容易维护操作。

14 年: 8080 微处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Altair 用了 8080 处理器作为大脑——据称 “Altair” 出自电视剧 《星际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业号飞船的目标地之一。电脑爱好者们花 395 美元就能购买一台 Altair。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创下历史上首次个人电脑延期交货的纪录

18 年: 8086-8088 微处理器

英特尔与 IBM 新个人电脑部门所进行的一次关键交易使 8088 处理器成为了 IBM 新型主打产品 IBM PC 的大脑。8088 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步入全球企业 500 强的行列,并被 《财富》 杂志评为“70 年代最成功企业”之一。

1982 年: 286 微处理器

英特尔 286 最初的名称为 80286,是英特尔第一款能够运行所有为其前代产品编写的软件的处理器。这种强大的软件兼容性亦成为英特尔微处理器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该产品发布后的 6 年里,全世界共生产了大约 1500 万台用 286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

1985 年: 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

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拥有 275,000 个晶体管,是早期 4004 处理器的 100 多倍。该处理器是一款 32 位芯片,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运行多种程序。

1989 年: 英特尔486? DX CPU 微处理器

英特尔486? 处理器从真正意义上表明用户从依靠输入命令运行电脑的年代进入了只需点击即可操作的全新时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技术史学家 Did K. Allison 回忆说,“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台彩色显示电脑,并如此之快地在桌面进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尔486? 处理器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处理器,将复杂的数学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能够让电脑更加轻松地整合 “真实世界” 中的数据(如讲话、声音、笔迹和)。通过和电视脱口秀节目宣传的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一经推出即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

于 1995 年秋季发布的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设计用于支持 32 位服务器和工作站应用,以及高速的电脑设计、机械工程和科学计算等。每一枚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在封装时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级高速缓存存储芯片。强大的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拥有多达 550 万个晶体管。

1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拥有 750 万个晶体管,并用了英特尔 MMX? 技术,专门设计用于高效处理、音频和图形数据。该产品用了创新的单边接触卡盒(S.E.C)封装,并整合了一枚高速缓存存储芯片。有了这一芯片,个人电脑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捕捉、编辑并与朋友和家人共享数字;还可以对家庭**进行编辑和添加文本、音乐或情景过渡;甚至可以使用电话通过标准的电话线向互联网发送。

1998 年: 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设计用于满足中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尔为特定市场提供专属处理器产品的战略,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所拥有的技术创新专门设计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执行所需的商业应用,如互联网服务、企业数据存储、数字内容创作以及电子和机械设计自动化等。基于该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可配置四或八枚处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

作为英特尔面向具体市场开发产品这一战略的继续,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设计用于经济型的个人电脑市场。该处理器为消费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价比,并为游戏和教育软件等应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的 70 条创新指令——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显增强了处理高级图像、3D、音频流、和语音识别等应用所需的性能。该产品设计用于大幅提升互联网体验,让用户得以浏览逼真的网上博物馆和商店,并下载高品质的等。该处理器集成了 950 万个晶体管,并用了 0.25 微米技术。

199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在英特尔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供额外的性能以支持电子商务应用及高端商业计算。该处理器整合了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所拥有的 70 条 SIMD 指令,使得多媒体和流应用的性能显著增强。并且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所拥有的先进的高速缓存技术加速了信息从系统总线到处理器的传输,使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该处理器设计用于多处理器配置的系统。

2000 年: 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

基于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创作专业品质的**;通过互联网发送像电视一样的;使用实时语音工具进行交流;实时渲染 3D 图形;为 MP3 播放器快速编码音乐;在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状态下同时运行多个多媒体应用。该处理器最初推出时就拥有 4200 万个晶体管和仅为 0.18 微米的电路线。 英特尔首款微处理器 4004 的运行速率为 108KHz,而现今的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初速率已经达到了 1.5GHz,如果汽车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话,那么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的应用目标是那些即将出现的高性能和中端双路工作站、以及双路和多路配置的服务器。该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性能和低价格优势的全新操作系统和应用选择。与基于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的系统相比,用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的工作站根据应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预计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该处理器基于英特尔 NetBurst? 架构,设计用于为和音频应用、高级互联网技术及复杂 3D 图形提供所需要的计算动力。

2001 年: 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

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是英特尔推出的 64 位处理器家族中的首款产品。 该处理器是在基于英特尔显式并行指令计算(EPIC)设计技术的全新架构之基础上开发制造的,设计用于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和工作站。该处理器能够为要求最苛刻的企业和高性能计算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大型数据库、计算机的机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尔 安腾2 处理器 Intel Pentium 4 /Hyper Threading处理器

英特尔 安腾 2 处理器是安腾处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员,同样是一款企业用处理器。该处理器家族为数据密集程度最高、业务最关键和技术要求最高的计算应用提供英特尔 架构的出色性能及规模经济等优势。该处理器能为数据库、计算机工程、网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领先的性能。

英特尔推出新款Intel Pentium 4处理器内含创新的Hyper-Threading(HT)超执行绪技术。超执行绪技术打造出新等级的高效能桌上型计算机,能同时快速执行多项运算应用, 或针对支持多重执行绪的软件带来更高的效能。超执行绪技术让计算机效能增加25%。除了为桌上型计算机使用者提供超执行绪技术外,英特尔亦达成另一项计算 机里程碑,就是推出运作时脉达3.06 GHz的Pentium 4处理器,是首款每秒执行30亿个运算周期的商业微处理器,如此优异的性能要归功于当时业界最先进的0.13微米制程技术,翌年,内建超执行绪技术的 Intel Pentium 4处理器时脉达到3.2 GHz。

2003 年: 英特尔 奔腾 M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M 处理器,英特尔 855 芯片组家族以及英特尔 PRO/无线 2003 网卡是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专门设计用于便携式计算,具有内建的无线局域网能力和突破性的创新移动性能。该处理器支持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更轻更薄的笔记本电脑造形。

2005年 :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

首颗内含2个处理核心的Intel Pentium D 处理器登场,正式揭开x86处理器多核心时代。

2006年:Intel Core 2 Duo处理器

Core微架构桌面处理器,核心代号Conroe将命名为Core 2 Duo/Extreme家族,其E6700 2.6GHz型号比先前推出之最强的Intel Pentium D 960 (3.6GHz)处理器,在效能方面提升了40%,省电效率亦增加40%,Core 2 Duo处理器内含2.91亿个晶体管。

11 年:4004微处理器 12年:英特尔8008微处理器

16年: 发布8085处理器 18年:英特尔推出4.77MHz的8086

19年:英特尔推出4.77MHz的准16位微处理器8088

1981年:80186和80188发布。 1982年:80286就发布。

1988年6月16日:80386SX发布。

1989年4月,英特尔推出25MHz 486微处理器。

1991年5月22日:80486DX的廉价版80486SX发布,它和DX的区别是没有整合FPU

1993年3月22日: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 CPU问世。

1994年3月7日:英特尔发布90和100MHz 的Pentium 处理器

1994年10月10日:英特尔发布75MHz 版本的Pentium 处理器

1995年3月27日:英特尔发布120MHz 的Pentium 处理器

1995年6月1日:英特尔发布133MHz 版本Pentium 处理器

1995年11月1日,英特尔推出了Pentium Pro处理器。Pentium Pro的工作频率 有150/166/180和200MHz四种,都具有16KB的一级缓存和256KB的二级缓存。

1996年1月4日英特尔发布150&166 MHz Pentium CPU,包括了越3.3M个晶体管

1996年10月6日:英特尔发布200MHz Pentium CPU

19年4月7日 。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II处理器

1998年2月:Intel 发布333MHz Pentium II处理器

1999年1月,英特尔推出奔腾III处理器

1999年10月,Intel推出了基于0.18微米工艺制造的Pentium III处理器

2000年3月8日: Intel 限量供应1GHz Pentium III 处理器

2000年11月20日,英特尔正式发布了下一代处理器——奔腾4

INTEL微处理器的里程碑

cpu的发展史,要详细一些。谢谢!

CPU发展史

任何东西从发展到壮大都会经历一个过程,CPU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和成就,其中的发展史更是耐人寻味。作为电脑之“芯”的CPU也不例外,本文让我进入时间不长却风云激荡的CPU发展历程中去。在这个回顾的过程中,我主要叙述了目前两大CPU巨头——Intel和AMD的产品发展历程,对于其他的CPU公司,例如Cyrix和IDT等,因为其产品我们极少见到,篇幅所限我就不再累述了。 ‘

一、X86时代的CPU

时间 CPU名称

11年 4004

18年 i8086

19年 8088

1982年 80286

1985年 80386

1989年 80486

1.CPU的溯源可以一直去到11年。在那一年,当时还处在发展阶段的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4004。这不但是第一个用于计算器的4位微处理器,也是第一款个人有能力买得起的电脑处理器!!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功能相当有限,而且速度还很慢,被当时的蓝色巨人IBM以及大部分商业用户不屑一顾,但是它毕竟是划时代的产品,从此以后,INTEL便与微处理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这么说,CPU的历史发展历程其实也就是INTEL公司X86系列CPU的发展历程,我们就通过它来展开我们的“CPU历史之旅”。

4004处理器

2.18年,Intel公司再次领导潮流,首次生产出16位的微处理器,并命名为i8086,同时还生产出与之相配合的数学协处理器i8087,这两种芯片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但在i8087指令集中增加了一些专门用于对数、指数和三角函数等数学计算指令。由于这些指令集应用于i8086和i8087,所以人们也这些指令集统一称之为X86指令集。虽然以后Intel又陆续生产出第二代、第三代等更先进和更快的新型CPU,但都仍然兼容原来的X86指令,而且Intel在后续CPU的命名上沿用了原先的X86序列,直到后来因商标注册问题,才放弃了继续用阿拉伯数字命名。至于在后来发展壮大的其他公司,例如AMD和Cyrix等,在486以前(包括486)的CPU都是按Intel的命名方式为自己的X86系列CPU命名,但到了586时代,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了,由于商标注册问题,它们已经无法继续使用与Intel的X86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命名,只好另外为自己的586、686兼容CPU命名了。

I8086处理器

3. 19年,INTEL公司推出了8088芯片,它仍旧是属于16位微处理器,内含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地址总线为20位,可使用1MB内存。8088内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而它的兄弟8086是16位。1981年8088芯片首次用于IBM PC机中,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也正是从8088开始,PC机(个人电脑)的概念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起来。

8088处理器

4. 1982年,许多年轻的读者尚在襁褓之中的时候,INTE已经推出了划时代的最新产品枣80286芯片,该芯片比8006和8088都有了飞跃的发展,虽然它仍旧是16位结构,但是在CPU的内部含有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由最初的6MHz逐步提高到20MHz。其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皆为16位,地址总线24位,可寻址16MB内存。从80286开始,CPU的工作方式也演变出两种来:实模式和保护模式。

80286处理器

5. 1985年INTEL推出了80386芯片,它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种32位微处理器,而且制造工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与80286相比,80386内部内含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后提高到20MHz,25MHz,33MHz。803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可寻址高达4GB内存。它除具有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还增加了一种叫虚拟86的工作方式,可以通过同时模拟多个8086处理器来提供多任务能力。除了标准的80386芯片,也就是我们以前经常说的80386DX外,出于不同的市场和应用考虑,INTEL又陆续推出了一些其它类型的80386芯片:80386SX、80386SL、80386DL等。1988年推出的80386SX是市场定位在80286和80386DX之间的一种芯片,其与80386DX的不同在于外部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皆与80286相同,分别是16位和24位(即寻址能力为16MB)。1990年推出的80386 SL和80386 DL都是低功耗、节能型芯片,主要用于便携机和节能型台式机。80386 SL与80386 DL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基于80386SX的,后者是基于80386DX的,但两者皆增加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系统管理方式(SMM)。当进入系统管理方式后,CPU就自动降低运行速度、控制显示屏和硬盘等其它部件暂停工作,甚至停止运行,进入“休眠”状态,以达到节能目的。

80386处理器

6. 1989年,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INTEL推出,这种芯片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50MHz。80486是将80386和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并且在80X86系列中首次用了RISC(精简指令集)技术,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条指令。它还用了突发总线方式,大大提高了与内存的数据交换速度。由于这些改进,80486的性能比带有80387数学协处理器的80386DX提高了4倍。80486和80386一样,也陆续出现了几种类型。上面介绍的最初类型是80486DX。1990年推出了80486SX,它是486类型中的一种低价格机型,其与80486DX的区别在于它没有数学协处理器。80486 DX2由系用了时钟倍频技术,也就是说芯片内部的运行速度是外部总线运行速度的两倍,即芯片内部以2倍于系统时钟的速度运行,但仍以原有时钟速度与外界通讯。80486 DX2的内部时钟频率主要有40MHz、50MHz、66MHz等。80486 DX4也是用了时钟倍频技术的芯片,它允许其内部单元以2倍或3倍于外部总线的速度运行。为了支持这种提高了的内部工作频率,它的片内高速缓存扩大到16KB。80486 DX4的时钟频率为100MHz,其运行速度比66MHz的80486 DX2快40%。80486也有SL增强类型,其具有系统管理方式,用于便携机或节能型台式机。

I80486处理器

二、奔腾时代的CPU

板块 阶段名称

一 奔腾开端

二 辉煌的开始——奔腾 MMX:

三 优势的确立——奔腾 Ⅱ

四 廉价高性能CPU的开端——Celeron

1、奔腾开端:

继承着80486大获成功的东风,赚翻了几倍资金的INTEL在1993年推出了全新一代的高性能处理器——奔腾。由于CPU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于激烈化,INTEL觉得不能再让AMD和其他公司用同样的名字来抢自己的饭碗了,于是提出了商标注册,由于在美国的法律里面是不能用阿拉伯数字注册的,于是INTEL玩了哥花样,用拉丁文去注册商标。奔腾在拉丁文里面就是“五”的意思了。INTEL公司还替它起了一个相当好听的中文名字——奔腾。奔腾的厂家代号是P54C,奔腾的内部含有的晶体管数量高达310万个,时钟频率由最初推出的60MHZ和66MHZ,后提高到200MHZ。单单是最初版本的66MHZ的奔腾微处理器,它的运算性能比33MHZ的80486 DX就提高了3倍多,而100MHZ的奔腾则比33MHZ的80486 DX要快6至8倍。也就是从奔腾开始,我们大家有了超频这样一个用尽量少的钱换取尽量多的性能的好方法。作为世界上第一个586级处理器,奔腾也是第一个令人超频的最多的处理器,由于奔腾的制造工艺优良,所以整个系列的CPU的浮点性能也是各种各样性能是CPU中最强的,可超频性能最大,因此赢得了586级CPU的大部分市场。奔腾家族里面的频率有60/66/75//90/100/120/133/150/166/200,至于CPU的内部频率则是从60MHz到66MHz不等。值得一提的是,从奔腾75开始,CPU的插座技术正式从以前的Socket4转换到同时支持Socket 5和7同时支持,其中Socket 7还一直沿用至今。而且所有的奔腾 CPU里面都已经内置了16K的一级缓存,这样使它的处理性能更加强大。

Intel奔腾处理器

与此同时,AMD公司也不甘示弱推出了K5系列的CPU。(AMD公司也改名字了!)它的频率一共有六种:75/90/100/120/133/166,内部总线的频率和奔腾差不多,都是60或者66MHz,虽然它在浮点 运算方面比不上奔腾,但是由于K5系列CPU都内置了24KB的一级缓存,比奔腾内置的16KB多出了一半,因此在整数运算和系统整体性能方面甚至要高于同频率的奔腾。即便如此,因为k5系列的 交付日期一再后拖,AMD公司在“586”级别的竞争中最终还是败给了INTEL。 牐1、初受挫折——奔腾 Pro:牐牫醪秸季萘艘徊糠谐PU市场的INTEL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在其他公司还在不断追赶自己的奔腾之际,又在1996年推出了最新一代的第六代X86系列CPU——P6。P6只是它的研究代号,上市之后P6有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奔腾 Pro。Pentimu Pro的内部含有高达550万个的晶体管,内部时钟频率为133MHZ,处理速度几乎是100MHZ的奔腾的2倍。Pentimu Pro的一级(片内)缓存为8KB指令和8KB数据。

Intel奔腾 Pro处理器

值得注意的是在Pentimu Pro的一个封装中除Pentimu Pro芯片外还包括有一个256KB的二级缓存芯片,两个芯片之间用高频宽的内部通讯总线互连,处理器与高速缓存的连接线路也被安置在该封装中,这样就使高速缓存能更容易地运行在更高的频率上。奔腾 Pro 200MHZCPU的L2 CACHE就是运行在200MHZ,也就是工作在与处理器相同的频率上。这样的设计领奔腾 Pro达到了最高的性能。 而Pentimu Pro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具有一项称为“动态执行”的创新技术,这是继奔腾在超标量体系结构上实现实破之后的又一次飞跃。Pentimu Pro系列的工作频率是150/166/180/200,一级缓存都是16KB,而前三者都有256KB的二级缓存,至于频率为200的CPU还分为三种版本,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内置的缓存分别是256KB,512KB,1MB。不过由于当时缓存技术还没有成熟,加上当时缓存芯片还非常昂贵,因此尽管Pentimu Pro性能不错,但远没有达到抛离对手的程度,加上价格十分昂贵,一次Pentimu Pro实际上出售的数目非常至少,市场生命也非常的短,Pentimu Pro可以说是Intel第一个失败的产品。

2、辉煌的开始——奔腾 MMX:

INTEL吸取了奔腾 Pro的教训,在1996年底推出了奔腾系列的改进版本,厂家代号P55C,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奔腾 MMX(多能奔腾)。这款处理器并没有集成当时卖力不讨好的二级缓存,而是独辟蹊径,用MMX技术去增强性能。

MMX技术是INTEL最新发明的一项多媒体增强指令集技术,它的英文全称可以翻译“多媒体扩展指令集”。MMX是Intel公司在1996年为增强奔腾 CPU在音像、图形和通信应用方面而取的新技术,为CPU增加了57条MMX指令,除了指令集中增加MMX指令外,还将CPU芯片内的L1缓存由原来的16KB增加到32KB(16K指命+16K数据),因此MMX CPU比普通CPU在运行含有MMX指令的程序时,处理多媒体的能力上提高了60%左右。MMX技术不但是一个创新,而且还开创了CPU开发的新纪元,后来的SSE,3D NOW!等指令集也是从MMX发展演变过来的。

Intel奔腾MMX处理器

在Intel推出奔腾 MMX的几个月后,AM也推出了自己研制的新产品K6。K6系列CPU一共有五种频率,分别是:166/200/ 233/266/300,五种型号都用了66外频,但是后来推出的233/266/300已经可以通过升级主板的BIOS 而支持100外频,所以CPU的性能得到了一个飞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一级缓存都提高到了64KB,比MMX足足多了一倍,因此它的商业性能甚至还优于奔腾 MMX,但由于缺少了多媒体扩展指令集这道杀手锏,K6在包括游戏在内的多媒体性能要逊于奔腾 MMX。

3、优势的确立——奔腾 Ⅱ:

19年五月,INTEL又推出了和奔腾 Pro同一个级别的产品,也就是影响力最大的CPU——奔腾 Ⅱ。第一代奔腾 Ⅱ核心称为Klamath。作为奔腾Ⅱ的第一代芯片,它运行在66MHz总线上,主频分233、266、300、333Mhz四种,接着又推出100Mhz总线的奔腾 Ⅱ,频率有300、350、400、450Mhz。奔腾II用了与奔腾 Pro相同的核心结构,从而继承了原有奔腾 Pro处理器优秀的32位性能,但它加快了段寄存器写操作的速度,并增加了MMX指令集,以加速16位操作系统的执行速度。由于配备了可重命名的段寄存器,因此奔腾Ⅱ可以猜测地执行写操作,并允许使用旧段值的指令与使用新段值的指令同时存在。在奔腾Ⅱ里面,Intel一改过去BiCMOS制造工艺的笨拙且耗电量大的双极硬件,将750万个晶体管压缩到一个203平方毫米的印模上。奔腾Ⅱ只比奔腾 Pro大6平方毫米,但它却比奔腾 Pro多容纳了200万个晶体管。由于使用只有0.28微米的扇出门尺寸,因此加快了这些晶体管的速度,从而达到了X86前所未有的时钟速度。

Intel奔腾Ⅱ处理器

与此同时,AMD公司也不甘示弱推出了K5系列的CPU。(AMD公司也改名字了!)它的频率一共有六种:75/90/100/120/133/166,内部总线的频率和奔腾差不多,都是60或者66MHz,虽然它在浮点 运算方面比不上奔腾,但是由于K5系列CPU都内置了24KB的一级缓存,比奔腾内置的16KB多出了一半,因此在整数运算和系统整体性能方面甚至要高于同频率的奔腾。即便如此,因为k5系列的 交付日期一再后拖,AMD公司在“586”级别的竞争中最终还是败给了INTEL。

在接口技术方面,为了击跨INTEL的竞争对手,以及获得更加大的内部总线带宽,奔腾Ⅱ首次用了最新的solt1接口标准,它不再用陶瓷封装,而是用了一块带金属外壳的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不但集成了处理器部件,而且还包括32KB的一级缓存。如要将奔腾Ⅱ处理器与单边插接卡(也称SEC卡)相连,只需将该印刷电路板(PCB)直接卡在SEC卡上。SEC卡的塑料封装外壳称为单边插接卡盒,也称SEC(Single-edgecontactCartridge)卡盒,其上带有奔腾Ⅱ的标志和奔腾Ⅱ印模的彩色图像。在SEC卡盒中,处理器封装与L2高速缓存和TagRAM均被接在一个底座(即SEC卡)上,而该底座的一边(容纳处理器核心的那一边)安装有一个铝制散热片,另一边则用黑塑料封起来。奔腾ⅡCPU内部集合了32KB片内L1高速缓存(16K指令/16K数据);57条MMX指令;8个64位的MMX寄存器。750万个晶体管组成的核心部分,是以203平方毫米的工艺制造出来的。处理器被固定到一个很小的印刷电路板(PCB)上,对双向的SMP有很好的支持。至于L2高速缓存则有,512K,属于四路级联片外同步突发式SRAM高速缓存。这些高速缓存的运行速度相当于核心处理器速度的一半(对于一个266MHz的CPU来说,即为133MHz)。奔腾Ⅱ的这种SEC卡设计是插到Slot1(尺寸大约相当于一个ISA插槽那么大)中。所有的Slot1主板都有一个由两个塑料支架组成的固定机构。一个SEC卡可以从两个塑料支架之间滑入Slot1中。将该SEC卡插入到位后,就可以将一个散热槽附着到其铝制散热片上。266MHz的奔腾Ⅱ运行起来只比200MHz的奔腾Pro稍热一些(其功率分别为38.2瓦和37.9瓦),但是由于SEC卡的尺寸较大,奔腾Ⅱ的散热槽几乎相当于Socket7或Socket8处理器所用的散热槽的两倍那么大。

除了用于普通用途的奔腾Ⅱ之外,Intel还推出了用于服务器和高端工作站的Xeon系列处理器用了Slot 2插口技术,32KB 一级高速缓存,512KB及1MB的二级高速缓存,双重独立总线结构,100MHz系统总线,支持多达8个CPU。

Intel奔腾Ⅱ Xeon处理器

4、廉价高性能CPU的开端——Celeron:

在以往,个人电脑都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产品,作为电脑核心部件的CPU,价格几乎都以千元来计算,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批用户急需廉价而使用的家庭电脑,连带对廉价CPU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了。

在奔腾 Ⅱ又再次获得成功之际,INTEL的头脑开始有点发热,飘飘然了起来,将全部力量都集中在高端市场上,从而给AMD,CYRIX等等公司造成了不少 乘虚而入的机会,眼看着性能价格比不如对手的产品,而且低端市场一再被蚕食,INTEL不能眼看着自己的发家之地就这样落入他人手中,又与1998年全新推出了面向低端市场,性能价格比相当厉害的CPU——Celeron,赛扬处理器。

早期Slot 1插座 Celeron处理器

Celeron可以说是Intel为抢占低端市场而专门推出的,当时1000美元以下PC的热销,令AMD等中小公司在与Intel的抗争中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也令Intel如芒刺在背。于是,Intel把奔腾 II的二级缓存和相关电路抽离出来,再把塑料盒子也去掉,再改一个名字,这就是Celeron。中文名称为赛扬处理器。 最初的Celeron用0.35微米工艺制造,外频为66MHz,主频有266与300两款。接着又出现了0.25微米制造工艺的Celeron333。

不过在开始阶段,Celeron并不很受欢迎,最为人所诟病的是其抽掉了芯片上的L2 Cache,自从在奔腾 Ⅱ尝到甜头以后,大家都知道了二级缓存的重要性,因而想到赛扬其实是一个被阉割了的产品,性能肯定不怎么样。实际应用中也证实了这种想法,Celeron266装在技嘉BX主板上,性能比PII266下降超过25%!而相差最大的就是经常须要用到二级缓存的程序。

Intel也很快了解到这个情况,于是随机应变,推出了集成128KB二级缓存的Celeron,起始频率为300Mhz,为了和没有集成二级缓存的同频Celeron区分,它被命名为Celeron 300A。有一定使用电脑历史的朋友可能都会对这款CPU记忆犹新,它集成的二级缓存容量只有128KB,但它和CPU频率同步,而奔腾 Ⅱ只是CPU频率一半,因此Celeron 300A的性能和同频奔腾 Ⅱ非常接近。更诱人的是,这款CPU的超频性能奇好,大部分都可以轻松达到450Mhz的频率,要知道当时频率最高的奔腾 Ⅱ也只是这个频率,而价格是Celeron 300A的好几倍。这个系列的Celeron出了很多款,最高频率一直到566MHz,才被用奔腾Ⅲ结构的第二代Celeron所代替。

为了降低成本,从Celeron 300A开始,Celeron又重投Socket插座的怀抱,但它不是用奔腾MMX的Socket7,而是用了Socket370插座方式,通过370个针脚与主板相连。从此,Socket370成为Celeron的标准插座结构,直到现在频率1.2Ghz的Celeron CPU也仍然用这种插座。

5、世纪末的辉煌——奔腾III:

在99年初,Intel发布了第三代的奔腾处理器——奔腾III,第一批的奔腾III 处理器用了Katmai内核,主频有450和500Mhz两种,这个内核最大的特点是更新了名为SSE的多媒体指令集,这个指令集在MMX的基础上添加了70条新指令,以增强三维和浮点应用,并且可以兼容以前的所有MMX程序。

不过平心而论,Katmai内核的奔腾III除了上述的SSE指令集以外,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多,它仍然基本保留了奔腾II的架构,用0.25微米工艺,100Mhz的外频,Slot1的架构,512KB的二级缓存(以CPU的半速运行)因而性能提高的幅度并不大。不过在奔腾III刚上市时却掀起了很大的热潮,曾经有人以上万元的高价去买第一批的奔腾III。

第一代Pentium III处理器 (Katmai)

可以大幅提升,从500Mhz开始,一直到1.13Ghz,还有就是超频性能大幅提高,幅度可以达到50%以上。此外它的二级缓存也改为和CPU主频同步,但容量缩小为256KB。

第二代Pentium III处理器 (Coppermine)

除了制程带来的改进以外,部分Coppermine 奔腾III还具备了133Mhz的总线频率和Socket370的插座,为了区分它们,Intel在133Mhz总线的奔腾III型号后面加了个“B”, Socket370插座后面加了个“E”,例如频率为550Mhz,外频为133Mhz的Socket370 奔腾III就被称为550EB。

看到Coppermine核心的奔腾III大受欢迎,Intel开始着手把Celeron处理器也转用了这个核心,在2000年中,推出了Coppermine128核心的Celeron处理器,俗称Celeron2,由于转用了0.18的工艺,Celeron的超频性能又得到了一次飞跃,超频幅度可以达到100%。

第二代Celeron(Coppermine128核心)处理器

amd的AMD 年表

第2章 中央处理器

CPU的发展史、分类、结构和主要性能指标;

常见CPU的型号(Intel系列CPU、AMD系列CPU);

CPU散热器、CPU的安装、CPU的检测。

要求了解CPU的发展历史和常见CPU的型号;

重点掌握CPU的分类、结构和主要性能指标;

熟练掌握CPU的安装。

2.1 CPU的发展历史

1、 4位处理器——Intel 4004

11年,Intel公司研制出微处理器芯片4004,如图所示。

12年,Intel公司研制出8008处理器,如图所示。随后推出8080(PC8801)、8085;

其它公司推出Z80(工控)、6502(APPLE) 、M6800、

(1) Intel 8086/8088处理器

18年Intel公司推出了首枚16位微处理器8086,如图2-3所示。

19年Intel公司开发出8088,1981年IBM公司将8088处理器用于其研制的IBM PC中,从而开创了全新的微机时代,兼容机也大量推出。

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芯片,下图所示是i80286的外观。 IBM公司将80286处理器用在IBM PC/AT机中,兼容机也大量用。电路用了大规模集成电路门阵列。

4、 32位处理器

(1) Intel 80386处理器,1985年Intel发布80386DX,如图2-6所示。

(2) Intel 80486处理器

1989年,Intel推出了80486芯片。将协处理器集成到CPU中,CPU用插座与主板连接。

1993年,Intel公司发布了Pentium(奔腾)处理器也称586,以后都称为奔腾。第一代的Pentium代号有P54C,P55C,内建MMX(多媒体指令集)的Pentium处理器。电路用芯片组方式。

与Pentium MMX属于同一级别的CPU有AMD K6、Cyrix 6x86 MX等,如图2-8所示。

19年,Intel公司发布了Pentium II处理器,用了SLOT1架构。

1999年,Intel公司发布了Pentium III处理器。 也推出Socket 370架构的Pentium III,速度提升、改善SLOT1的缺陷。

Intel公司在2000年11月发布了Pentium 4处理器。

基于Socket 478架构的32位P4处理器,主频为1.8~2.4GHz。

5、 64位处理器

(1) AMD Athlon 64

2003年9月,AMD发布了面向台式机的64位处理器:Athlon 64和Athlon 64 FX。它们的初始实际频率为2.0GHz,晶体管数目为1.059亿个,用0.13?m工艺。

(2) Intel 64位处理器

2.2 64位CPU的型号

2.2.1 Intel系列CPU

1、64位Pentium4单核处理器

2004年8月,Intel 发布了64位处理器。推出了桌面版64位Pentium4 F处理器 ,用了LGA775接口,命名方法上用按系列编号。

有Pentium4的 5、6、8、9系列,64位的赛扬D处理器和最新的Core 2 DUO系列处理器等。

Celeron D 331是第一款支持EM64T技术的赛扬D处理器,该处理器用LGA 775接口,具有2.8GHz实际频率。超频性能强。

Pentium D9系列

65nm制造工艺,内建3.76亿个晶体管,前端总线频率由800MHz FSB提升至1066MHz FSB,主频为3.46GHz,L2达 2MB x 2。Pentium D 900系列有Pentium D 915、920、930、940、945、950和960几个型号

3、 Core 2 Duo系列 (酷睿)

用Core 2微架构,使处理器在整体功耗降低40%的同时,性能提高了40%,前端总线频率FSB提升至1333MHz ,L2达 4MB 。接口为LGA775,全新的智能缓存技术 提高了双核心乃至多核心处理器的工作效率 。目前Core 2 Duo系列主要有Core 2 Duo E2200、E5300、E6300、E6500、E6850、E7400等

例E6850 3.06GHz/FSB=1333MHz/4MB/65W

Q6600、Q8200、QX9600四核处理器

Q9300 :四核 2.5GHz/FSB=1333MHz/6MB/95W

4、 酷睿 i7 系列

在功耗不变的前提下,酷睿i7处理器对编缉、大型游戏和其它的互联网及计算机应用的速度提升可达40%。

I7有LGA 1366和LGA1156两种接口、处理器内部集成三通道内存控制器、全新用类似于PCI Express串行点对点传输技术的通用系统接口(CSI),Intel称之为QuickPath Interconnect(QPI)总线技术 、传输速率为6.4Gbps,开放共享式8MB缓存。

I7 920:用45nm工艺制造,主频为2.66GHz,四颗核心共享8M缓存,每颗核心独立拥有256KB二级高速缓存,QPI总线带宽4.8GT/s,由于内部整合了三通道DDR3内存控制器,因此可支持三通道DDR3内存。同类有产品有 940、950、965、5等型号。

5、 酷睿 i5 系列

在Core i5中分为i5-700和i5-600系列,i5-750为Lynnfield核心,四核心,不支持HT,i5-600系列为Clarkdale核心,只有两个核心,L3 Cache也只有4MB,但支持HT,也就是两核心四线程,Core i5都只支持双通道内存模式, 有LGA 1366和LGA1156接口。

I5 750

四核心,用LGA 1156接口,45nm工艺,集成双通道DDR3内存控制器,主频为2.66GHz, 1MB二级缓存, 共享使用8MB缓存,功耗95W 。

6、 酷睿 i3 系列

在Core i3中分为i3-540和i3-530,Nehalem架构,双核心设计,支持超线程,用当前最先进的32nm工艺;主频为2.93GHz~3.06GHz,外频133MHz,倍频22~23;集成4MB高速缓存,处理器内部整合北桥功能和GPU部分,支持双通道DDR3 1333/1066规格内存。用45nm制作工艺,架构改进自英特尔整合显示核心的GMA架构,支持微软DX10。

i3的四大技术特色:

1、 Intel公司的酷睿i3系列CPU用LGA1156接口,而且内存都是DDR3,便于平台升级; 且可以搭配很价格不高的H55或H57芯片组主板使用,不用特别购独立显卡;

2、i3的频率高、速度快,主频已经突破了3G,还支持“英特尔超线程”技术;

3、i3带有“英特尔显卡”技术,集成显卡具备700MHz的较高主频;

4、i3的功耗低、发热低, 节能环保。

1. AthlonII X2 245(速龙)

主频为2.9GHz,外频200MHz,倍频14.5X。用了45nm工艺制程,AM3接口设计,可支持DDR3规格内存。核心代号“Regor”,它是一款双核心处理器。每个核心拥有独立的拥128KB一级缓存和1MB二级缓存,所以一共提供了2MB的L2缓存,但其没有L3缓存。处理器最大热设计功耗仅为65W,默认电压为0.85-1.425V。同类产品还有AthlonII X2 240、250等

2. Athlon II X3 435

该处理器基于45nm工艺,拥有三个核心,同理也是由四核心屏蔽而来。主频高达2.7GHz,外频200MHz,内建4x512k L2高速缓存,用938针的AM3接口设计,相比Phenom II三核最大的区别就是,Athlon II三核取消了缓存

4. Phenom II X4 945(弈龙)

Phenom II X4 945基于改进的Stars核心,用原生四核心设计,每颗核心频率高达3.0GHz,外频为200MHz,倍频为15x,每颗核心都拥有独立的一级和二级缓存,容量分别是128KBytes和512KBytes,处理器还内置了6MB的缓存,被所有核心共享使用, Socket AM3接口封装,并用先进的45nm SOI制作工艺,拥有7.61亿个晶体管,核心面积为258平方毫米,功耗为95W 。CPU支持SSE、SSE2、SSE3、SSE4A多媒体指令集和X86-64运算指令集。

2.3 CPU的分类、结构和主要性能指标

2.3.1 CPU的分类

CPU有多种分类方法。

1. 按CPU的生产厂家分:Intel 、AMD。。。

2. 按CPU的接口分: Socket 、Slot、 LGA、AM2、AM3

3. 按CPU的位数分: 4、 8、 16、 32、 64

4. 按内核数量分:单、双、多

5. 按应用场合分: 台式机版、服务器版(Xeon)、移动版。

2.3.2 CPU的结构

从CPU外部的结构看,CPU主要有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内核,另一个是基板。

1. CPU的内核:大规模集成电路

2. CPU的基板:承载内核,固定引脚

3. CPU的编码:标注型号、主要参数等信息

例: INTEL E4500、INTEL CORE 2 DUO、SLA95 MALAY、2.20GHZ/2M/800/06、L732A771。

E表示台式机CPU,规格4500,新一代基于Core微架构的产品体系,双核, SLA95表示处理器的S-Spec编号,后面的MALAY是生产地 马来西亚,工作频率/L2缓存大小/前端总线频率/06代表其核心步进号,这是一颗2.2GHz、L2缓存有2MB、前端总线800MHz的CPU。 L732A771 ,表示产品的序列号。

4. CPU的接口:CPU与主板的连接方式

目前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针脚式封装的Socket类型;

金属触点式封装的LGA (栅格阵列封装)。

前者多用于AMD公司的CPU,后者多用于Intel公司的CPU.

Intel的 478 针,支持32位的P4 CPU;

Intel的LGA775封装支持intel的64位P4 CPU ;

Intel的LGA1156封装支持intel的酷睿 i3、i5、i7系列 CPU;

Intel的LGA1366封装支持intel的酷睿 i7、i5系列 CPU;

AMD的939针,支持K8 3000 64位CPU

AM2 940针,支持AMD的64位CPU 4000+~5000+ 等。

AM3 938针, 支持最新AMD的双核、3核、4核CPU

电脑CPU发展史

1969年5月1日,公司成立。 10年,Am2501开发完成。 12年9月,开始生产晶圆,同年发行股票。 13年1月,第一个生产基地落成在马来西亚。 15年,AM9102进入RAM市场。 16年,与Intel公司签署专利相互授权协议。 17年,与西门子公司创建AMC公司。 18年,一个组装生产基地的落成在马尼拉。同年AMD公司年营业额达1亿美元。 19年,股票在纽约上市,奥斯丁生产基地落成。 1981年,AMD制造的芯片被用于建造航天飞机,同年决定与Intel公司扩大合作。 1982年,新式生产线(MMP)开始投入使用。 1983年,新加坡分公司成立,同年推出INT.STD.1000质量标准。 年,曼谷生产基地建设并扩建奥斯丁工厂。 1985年,被列入财富500强。同年启动自由芯片。 1986年10月,AMD公司首次裁员。 1987年,索尼公司合作生产CMOS芯片,4月向INTEL提起诉讼,这场官司持续5年,以AMD胜诉告终。 1988年10月,SDC基地开始动工。 1990年5月,Rich Previte成为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1991年3月,生产AM386 CPU。 1992年2月,AMD对Intel法律诉讼结束,AMD胜诉,获得生产386处理器的资格。 1993年4月,开始生产闪存,同月,推出AM486 1994年1月,AMD与康柏公司合作,并供应AM485型 CPU。 1995年,Fab 25建成。 1996年,AMD收购NexGen。 19年,AMD-K6出品。 1998年,K7处理器发布。 1999年,Athlon(速龙)处理器问世。 2000年,AMD在第一季度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打破了公司的销售记录,同年Fab 30开始投入生产。 2001年,AMD推出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 Athlon MP双处理器。 2002年,AMD收购Alchemy Semiconductor。 2003年,AMD推出面向服务器Opteron(皓龙)处理器,同年9月,推出第一款桌面级的64位微处理器。 2005年,AMD叫阵英特尔要求在新加坡举办双核比试,AMD以Socket 939登报围剿英特尔发出双核决斗挑战。 2006年,AMD发布了Socket AM2,以取代Socket 754和Socket 939。 2006年7月24日,AMD收购ATi。 2007年9月10日,K10处理器发布。 2008年10月8日,AMD宣布分拆成两家公司,一家专注于处理器设计,另一家负责生产。 2010年,AMD(ATI)独立显示核心出货量取代NVIDIA成为世界第一。 2011年1月,AMD推出Fusion系列Bobcat APU芯片,是一颗芯片包含CPU(中央处理器)及GPU(图像处理器)的组合,第一轮会有共4颗型号的芯片,GPU部份也能真正支持1080p播放(硬件解码)。 2011年3月6日迪拜新进技术投资公司(ATIC)以4.25亿美元收购了 AMD 拥有的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余下的 8.8% 的股份,成为一家独立的芯片制造商,使ATIC成为唯一持股者。 2011年9月30日,Bulldozer(推土机)产品以全新架构问世,并用全新插槽AM3+。该架构其实自2003年就已经有研发,唯因为经费不足,搁置到2011年发布。 2012年,Plidiver(打桩机)架构自改良推土机架构而生。 2013年,AMD再次更换产品标识。 2013年5月22日,AMD正式宣布次世代主机“Xbox One”用APU作为该主机的单芯片解决方案。 2013年6月, Richland APU正式推出。 2014年1月,Keri APU正式推出。 1995 年,AMD 和NexGen两家公司的高层主管首次会面,探讨了一个共同的梦想:创建一种能够在市场中再次引入竞争的微处理器系列。这些会谈促使AMD 在1996 年收购了NexGen 公司,并成功地推出了AMD-K6 处理器。AMD-K6 处理器不仅实现了这些起点很高的目标,而且可以充当一座桥梁,帮助 AMD 推出它的下一代AMD 速龙处理器系列。这标志着该公司的真正成功。

AMD 速龙处理器在1999年的成功推出标志着AMD 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设计和生产一款业界领先、自行开发、兼容Microsoft Windows的处理器。AMD 首次推出了一款能够用针对AMD 处理器进行了专门优化的芯片组和主板、业界领先的处理器。AMD 速龙处理器将继续为该公司和整个行业创造很多新的记录,其中包括第一款达到历史性的 1 GHz(1000MHz)主频的处理器,这使得它成为了行业发展历史上最著名的处理器产品之一。AMD 速龙处理器和基于 AMD 速龙处理器的系统已经获得了全球很多独立刊物和组织颁发的 100 多项著名大奖。

在推出这款创新的产品系列的同时,该公司还具备了足够的生产能力,可以满足市场对于其产品的不断增长的需求。1995 年,位于得克萨斯州奥斯丁的Fab 25 顺利建成。在Fab 25建成之前,AMD已经为在德国德累斯顿建设它的下一个大型生产基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与Motorola的战略性合作让AMD 可以开发出基于铜互连、面向未来的处理器技术,从而让AMD 成为了第一个能够利用铜互连技术开发兼容Microsoft Windows的处理器的公司。这种共同开发的处理技术将能够帮助AMD 在Fab 30 稳定地生产大批的AMD 速龙处理器。

为了寻找新的竞争手段,AMD 提出了影响范围的概念。对于改革AMD 而言,这些范围指的是兼容IBM计算机的微处理器、网络和通信芯片、可编程逻辑设备和高性能内存。此外,该公司的持久生命力还来自于它在亚微米处理技术开发方面取得的成功。这种技术将可以满足该公司在下一个世纪的生产需求。

在 AMD 创立25 周年时,AMD 已经动用了它所拥有的所有优势来实现这些目标。AMD 在芯片和显卡市场中都名列第一或者第二,其中包括Microsoft Windows 兼容市场。该公司在这方面已经成功地克服了法律障碍,可以生产自行开发的、被广泛用的Am386 和Am486 微处理器。AMD 已经成为闪存、EPROM、网络、电信和可编程逻辑芯片的重要供应商,而且正在致力于建立另外一个专门生产亚微米设备的大批量生产基地。在过去三年中,该公司获得了创纪录的销售额和运营收入。

尽管 AMD 的形象与25 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仍然像过去一样,是一个顽强、坚决的竞争对手,并可以通过它的员工的不懈努力,战胜任何挑战。

通过提供针对双运行闪存设备的行业标准,AMD 继续保持着它在闪存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闪存已经成为推动当时的技术繁荣的众多技术的重要组件。手提电话和互联网加大了市场对于闪存的需求,而且它的应用正在变得日益普遍。AMD 范围广泛的闪存设备产品线当时已经能够满足手提电话、汽车导航系统、互联网设备、有线电视机顶盒、有线电缆调制解调器和很多其他应用的内存要求。

通过多种可以为客户提供显着竞争优势的闪存和微处理器产品,能稳定生产大量产品、业界领先的全球性生产基地,以及面向未来、富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制造,AMD 得以在成功地渡过一个繁荣时期之后,顺利地进入新世纪。

历史回顾:

1995 ——富士-AMD 半导体有限公司(FASL)的联合生产基地开始动工。

1995 ——Fab 25 建成。

1996 ——AMD 收购NexGen。

1996 ——AMD 在德累斯顿动工修建Fab 30 。

19 ——AMD 推出AMD-K6 处理器。

1998 ——AMD 在微处理器论坛上发布AMD 速龙处理器(以前的代号为K7)。

1998 ——AMD 和Motorola 宣布就开发铜互连技术的开发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

1999 ——AMD 庆祝创立30 周年。

1999 ——AMD 推出AMD 速龙处理器,它是业界第一款支持Microsoft Windows计算的第七代处理器。

2000 ——AMD 宣布Hector Ruiz 被任命为公司总裁兼CEO。

2000 ——AMD 日本分公司庆祝成立25 周年。

2000 ——AMD 在第一季度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10 亿美元,打破了公司的销售记录。

2000 ——AMD 的Dresden Fab 30 开始首次供货。

2001 ——AMD 推出AMD 速龙XP处理器。

2001 ——AMD 推出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 速龙MP 双处理器。

2002 ——AMD 和UMC 宣布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共同拥有和管理一个位于新加坡的300 mm晶圆制造中心,并合作开发先进的处理技术设备。

2002 ——AMD 收购Alchemy Semiconductor,建立个人连接解决方案业务部门。

2002 ——Hector Ruiz接替Jerry Sanders,担任AMD 的首席执行官。

2002 ——AMD 推出第一款基于MirrorBit(TM) 架构的闪存设备。

2003 ——AMD 推出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 Opteron(TM)(皓龙)处理器。

2003 ——AMD 推出面向台式电脑和笔记簿电脑的 AMD 速龙(TM)64处理器。

2003 ——AMD 推出AMD 速龙(TM)64FX处理器. 使基于AMD 速龙(TM)64FX处理器的系统能提供级计算性能。 2006 年7 月24 日AMD 正式宣布54 亿美元并购ATI,新公司将以AMD 的名义运作。

AMD 2006 年10 月25 日宣布完成对加拿大ATI 公司价值约54 亿美元的并购案,ATI 也从即日起启用全新设计的官方网站。

根据双方交易条款,AMD 以42 亿美元现金和5700 万股AMD 普通股收购截止2006 年7 月21 日发行的ATI 公司全部的普通股,通过此次并购,AMD 在处理器领域的领先技术将与ATI 公司在图形处理、芯片组和消费电子领域的优势完美结合,AMD 将于2007年推出以客户为导向的技术平台,满足客户开发差异化解决方案的需求。

AMD 同时将继续开发业界最好的处理器产品,让客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佳的技术组合;从2008 年起,AMD 将超越现有的技术布局,改造处理器技术,推出整合处理器和绘图处理器的芯片平台。

2008 年10 月8 日,全球第二大电脑芯片商AMD 闪电宣布分拆其制造业务,与阿布扎比一家简称ATIC 的高科技投资公司合资成立名为Foundry 的新制造公司,引起全球IT界的轰动。根据协议,AMD 将把德国德累斯顿的两家生产工厂以及相关的资产及知识产权全盘转入合资公司。AMD 将拥有合资公司44.4%股份,ATIC则持有其余股份。AMD从此彻底转型为一家芯片设计公司。AMD 位于苏州的封装厂并不在剥离之列。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一波整合并购浪潮汹涌而至,传统“制造加 设计”的模式是否在走向终结?

(*2013年2月21日,由于AMD经营不善,被迫被NVIDIA收购AMD的显卡业务系谣言。) 1985 年8 月20 日,ATI公司成立。何国源与另外两名香港移民Benny Lau和Lee Lau共同创立了ATI公司(Array Technology Industry) 。

1986 年ATI 获得了自己的第一笔订单,每周被预订了7000 块芯片,那一年年底,ATI 赚了1,000 万美元。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时候,ATI 营业额几乎达到1 亿美元,跻身加拿大50大高科技公司的名单。

1991 年ATI 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块图形加速卡—— Mach8。这块图形加速卡有板载和独立两种版本,能够独立于CPU 之外显示图形。

1992 年ATI 推出了Mach32A,也就是 Mach8 的改进型。

1993 年,在年营业额突破2.3 亿加元后,ATI 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之后由于股灾,ATI 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在Mach64 诞生后,由其带来的成功,ATI 所有的麻烦都迎刃而解。ATI 开始成立了自己的3D部门,这为后来的ATI 奠定了基础。

1994 年,首块能够对影像提供加速功能的显卡Mach64 诞生。这块显卡是计算机图形发展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Mach64 所使用的Graphics Xpression 和Graphics Pro Turbo 技术能够支持YUV 到RGB的色彩空间转换,使得PC获得了MPEG 的加速能力。

1995 年诞生Mach64-VT 版本。其完全将CPU 解压的负担承担了起来,由于VT版本的Mach64提供了对中的X轴和Y轴的过滤得能力,所以对分辨率为320x240 的图像重新调整大小至x768 时也不会出现因为放大所产生的任何马赛克。

1996 年1 月,ATI 推出3D Rage 系列。开始提供对MPEG-2的解码支持。通过后来引入Rage 系列显示芯片的 iDCT 等先进技术更大大降低了CPU 在播放MPEG-2 时的负担。

19 年4 月发布3D Rage Pro。四千五百万像素填充率,VQ的材质压缩功能,每秒能够生成一百二十万的三角形,8MBSGRAM或者16MBWRAM的高速显存,这些数字给了当时3D图形芯片的王者Voodoo以很大压力。

19 年,在2D 时代非常强大的Tseng Labs 公司被ATI 收购,40 名经验丰富的显卡工程师加入了ATI 的开发团队。

1998 年2 月Rage Pro 更名为Rage Pro Turbo ,驱动也作了相应更新后,性能提升了将近40% 。

1998 年,Rage 128 GL 发布。Rage 128 GL 是首款支持Quake 3 中的OpenGL 扩展集的硬件。

1999 年4 月ATI 发布了Rage 系列的最后产品Rage 128 Pro 。各项异性过滤,优化的多边形设置引擎,以及更高的时钟频率,使得Rage 128 Pro 成了1999 年QuakeCon 比赛的官方指定显卡,更高端的RE Fury Pro 是加入了Rage Theater 提高了显卡的性能。

1999年,ATI用AFR技术将两块Rage 128 Pro芯片管理起来,共同参与3D运算,这就是拥有两颗显示芯片的显卡RE Fury MAXX,曙光女神。RE Fury MAXX成为单卡双芯的始祖,并且也对今后的双卡或多卡并联技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99 年,ATI 在Nasdaq上市,开始以美元计算自己的价值。

2000 年4 月,ATI 的第6 代图形芯片Radeon256 诞生。其提供了对DDR-RAM的支持,节省带宽的HyperZ 技术,完整地T&L 硬件支持,Dot3,环境贴图和凹凸贴图,用2 管线,单管道 3 个材质贴图单元(TMU)的独特硬件架构。由于架构过于特殊,第三个贴图单元直到Radeon256 退市的时候也没有任何程序支持它。Radeon256 的渲染管线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进行可编程的着色计算。

2001 年,ATI 推出了新一代的芯片R200 。

2001 年,宣布自己将用类似NVIDIA的芯片生产运作模式,开放旗下芯片的显示卡生产授权,让第三方厂商可以生产基于ATI 图形芯片的显示卡产品,以加强自己图形芯片的销售以及缩短图形芯片新品的研发周期。

2002 年2 月,ATI 从R200 向R300 转变的过程中收购了ArtX公司,并将其设计的“Flipper”卖给了任天堂作为其游戏机“GameCube”的显示芯片。

2002 年8 月,ATI显卡芯片史上最具有色彩的R300 核心问世。

2003 年2 月,ATI 推出超频版R300,命名为 R350 与R360,在市场上仍然获得了成功。

2004 年5 月,ATI 的R420(即R400)发布。

2005 年10 月,ATI 发布R520 。与R420 一样只有16 条渲染管线,在用极线程分派处理器后,R520 能够最多同时处理512 个线程,先进的线程管理机制使得每条渲染管线的效率大为提升;8 个引入SM3.0 的顶点着色单元,动态流控指令得到了支持,用R2VB 的方式绕过了SM3.0 对VTF 的规定;用了256 位的环形总线尽管增加了内存的延时,却灵活了数据的调度;支持FP32 及HDR+AA;而先进的Avivo 技术使得ATI 产品的质量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ATI 认为未来游戏将会对Shader 的要求更高,所以像素着色单元与TMU 的比值应该更大。于是R580 用了48个3D+1D 像素着色单元,却使用了与R520 相同的16TMU 。这种奇特的3:1 架构被证明在如极品飞车10和上古卷轴4等PS 吃紧的新游戏中能够获得比传统的1:1 架构更为优秀的表现。先进的软阴影过滤技术Fetch4 则让R580 对阴影的处理更有效率。

2006 年7 月24 日,AMD 正式宣布以总值54 亿美元的现金与股票并购ATI。10 月25 日,AMD 宣布,对ATI 的并购已经完成,ATI 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已经成为了历史。AMD 公司也成为PC 发展史上第一家可以同时提供CPU,GPU 以及芯片组的公司,这在PC 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2007 年,AMD ( ATI )公司发布了R600 核心。继承了ATI 重视播放能力的传统,R600 系列的所有产品都具有内置的5.1 声道的音频芯片,将音频与信号通过HDMI 接口输送出去,R600 与G80 一样,都属于完整支持DX10 的硬件设计。64 个US 共320SP,浮点运算能力达到了 475GFLOPS,大大超过了G80 345GFLOPS 的水平。512 位回环总线为芯片提供了更大的显示带宽。用了新的UVD 方案,支持对VC-1 与AVC/H.264 的硬件解码。对Vista的HDMI 音输出完整支持,通过DVI ——HDMI 的转接口能够同时输出5.1 环绕立体声的音频和HDTV 的信号。

2008 年8 月,AMD公司发布R700 核心。SIMD 阵列扩充为10 组,是原来的RV670 的2.5 倍,流处理器数量也由320 个增加到800 个。而且每组SIMD 还绑定了专属的缓存及纹理单元,寄存器的容量也有所增加,纹理单元相应增加到10 组,总数达到40 个。此外,RV770 的全屏抗锯齿能力大幅增强。RV770 还是保持4 组后处理单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6 个ROPs(光栅单元),但 AMD 重新设计了光栅单元的内部结构,改善了之前较弱的AA 反锯齿性能。R00/670 每组后处理单元内部包括了8 个Z模板样,而RV770 则提高到16 个,因此它的多重样(MSAA)速度几乎可以达到以前的2倍。当然,RV770 的反锯齿算法最终还是要由Shader 来处理,而RV770 的800 个流处理器正好可以派上用场,最终抗锯齿性能有不小的提升。RV770 可以依靠800 的流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轻松突破1TFlop 的浮点运算能力。成为第一款成功达到1TFlop 的GPU核心,这是显卡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并且内建第二代UVD 解码引擎。相对于第一代UVD 技术而言,主要在以下有所改进:

1、更好地支持超高码率的编码与播放;

2、支持2160P 及更高分辨率编码;

3、支持多流解码,即可同时解码多部影片,比NVIDIA 在GTX280 上实现的双流解码更强大;

4、继续内置音频模块并可以通过HDMI 接口输出7.1 声道的AC3 和DTS 编码音频流。

在制程方面,AMD公司在业界率先用55 nm 制造工艺的GPU 核心,使晶圆成本得以降低,以控制成本,同时,55 nm 制程的热功耗设计比此前的显卡更出色,可以有效的降低发热量和提高超频能力。最后要说的是,RV770 支持DirectX 10.1 。DX10.1改善了Shader 存取功能,在进行多样本反锯齿时间少了性能损失。它还能够提高新游戏的阴影过滤效率,进一步提高光影效果。此外DirectX 10.1还支持32 位浮点过滤,能够提高渲染精度,改善HDR 画质。

2010年6月AMD在computex 2010台北电脑展上首次展示了其基于CPU+GPU Fusion融合理念的APU加速处理器。

2011年1月,AMD正式发布世界上首款加速处理器(APU)。这是唯一一款为嵌入式系统推出的APU。基于AMD Fusion技术,AMD嵌入式G系列APU在一颗芯片上融合了基于“Bobcat”核心的全新低功耗x86 CPU,支持DirectX® 11的领先GPU及其并行处理引擎,带来完整的、全功能的嵌入式平台。6月,AMD更趁势推出面向主流消费类计算的下一代高性能AMD Fusion A系列加速处理器(APU)。AMD A系列APU具有出色的图像显示功能、超算级的性能和超过10个半小时的电池续航时间,可为消费类笔记本和台式机用户带来真正身临其境的计算体验。

2011年6月面向主流市场的Llano APU正式发布。2012年5月,AMD发布Trinity系列芯片。AMD宣称,搭载Trinity的电脑比英特尔芯片电脑便宜,但运行速度相当。Trinity运行速度比Llano快25%,图形核心的运算速度快50%。2013年6月AMD又推出全新一代APU,分别为至尊四核 richland、经典四核kabini和至尊移动四核temashi,分别成为桌面版APU和移动版APU的最新领军产品。AMD预计将于2014年推出Keri系列APU。

2011年10月,发布FX系列CPU,为台式机PC用户带来了全面无限制的个性化定制体验。AMD推出的这款台式机处理器是世界上首款8核台式机处理器。

cpu的发展史可分为以下25个阶段

1、11年:4004

2、12年:8008

3、14年:8080

4、18年:8086-8088

5、1982年:80286

6、1985年:80386

7、Intel RapidCAD 被遗忘的微处理器

8、1989年:80486

9、1994年3月10日:Intel Pentium中央处理器芯片

10、1996年:Intel Pentium Pro

11、19年1月:Intel Pentium MMX

12、19年:Intel Pentium Overdrive

13、19-1998年:Pentium II

14、Pentium II Celeron处理器

15、1999年:Intel Pentium III

17、2000年:Intel Pentium IV

18、2002-2004年:超线程P4处理器

19、P4处理器3.06GHz

20、P4处理器至尊版3.20GHz20.2005-2006年:双核处器

21、英特尔奔腾D处理器

21、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

22、2011年:重新确定处理器产品架构

23、2012年:发布纳米工艺

24、和第三代处理器

25、2014年:首发桌面48核心16线程处理器

扩展资料

进入新世纪以来,CPU进入了更高速发展的时代,以往可望而不可及的1Ghz大关被轻松突破了,分别推出了Pentium4、Tualatin核心Pentium III和Celeron,Tunderbird核心Athlon、AthlonXP和Duron等处理器,竞争日益激烈。

CPU发展史的重大突破:

2004 奔四、2006 AMD?速龙64*2、下半年英特尔四核 至强、07年?酷睿四核、08年 I7诞生 720 820、之后I7和酷睿陆续向下发展、10年 I3 I5 诞生、11年 I7 980X即将退市。